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视察调研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视察调研 >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建议报告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1-04-14 10:26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撑”,并首次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凸显了加快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按照“年度协商工作计划”的安排,市政协围绕“推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商课题,由教科卫体委牵头组织实施,于今年8月至11月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安排部署各县(市、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市委同步开展了调研,并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赴安徽、河南、陕西三省四市和我省太原、大同两市实地学习考察,形成调研报告和议政发言材料共28份。在此基础上,经深入思考研究,全面分析总结,并经市政协四届二十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讨论,形成如下建议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我市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引领,按照“1343”工作思路,加快“创新生态”建设,在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止目前,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52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47亿元。华翔集团“高端铸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成功获评科技部第三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山西建邦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的高纯铁、铸铁型材新材料和山西汤荣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双金属复合制动鼓研发等项目都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并已产生明显的科技效益,在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重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树立了产学研用融合的示范标杆。今年,我市和中北大学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山西师范大学、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的五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有效推动市校、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科技资源共享。近期,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华翔集团校企共建的首个二级学院--华翔学院正式成立,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有力举措和成功探索。当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明确提出的“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重大要求,聚焦“六新”重点突破,着力在新技术上积极探索,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还远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新技术应用仍然不足,主导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还不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短板,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足,基础差、底子薄。临汾作为四线城市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产研结合型人才、成果转化落地人才紧缺,并且因经济发展规模实力不足,吸引力不强,人才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是反映一个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市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还是空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共只有6家,不足全省总数的3.3%,数量明显偏少。
(二)科技创新环境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激励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融合的具体政策还较少,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缺乏系统性;相关部门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执行落实还有不到位,创新驱动合力有待加强;部门之间左右协同、上下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跨部门协同攻关方案,系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方面还有较大欠缺;针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及产权、金融等专门服务机构较为缺乏,科技服务业发展整体较为滞后;驻市高校院所创新源头效应发挥还不够明显,需求导向的成果供给偏弱;科技管理及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转移扩散、成果转化服务还不到位,相关市场开拓、营销推广等工作滞后,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较突出。
(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明显不足。我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35家,已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148家,刚过三成;建有技术中心的仅有83家,不到五分之一。并且所建的技术中心普遍质量不高,投入不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效不明显,所发挥的科技创新作用远远不够。近三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从42家增长到70家,但与全省2501家相比,占比仅为2.8%。并且企业普遍研发投入少,技术“拿来主义”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融合不紧、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决定性影响着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四)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县级科技工作机构存在弱化现象,政府落实科技投入不够到位,主要以项目支持为主,财政资金扶持投入不足。目前全市各类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41%,与全省均值相差0.6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差1.7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6位,投入强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地位,打造强大的创新主体。企业最有条件成为创新活动主体,要推动成长起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出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优质企业,发展出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持企业参与政府科技创新决策。推动落实企业对政府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的决策参与度,使企业在技术创新全局中的决策者、实施者、投资者地位日益凸显。二是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引导。提供高质量政策供给,优化提升科技型企业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实施力度,健全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设立研发专项基金,对持续开展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活动、持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支持,做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激励科技型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推动企业主导的创新组织建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依托优势企业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完善“创意-创业-企业-产业”的产学研用融合生态链,通过集聚产学研力量、链接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四是大力支持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和重要平台,加强研发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由大企业牵头,带动促进中小微企业成为新的创新来源,从而形成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把科技创新的力量壮大集聚起来。针对我市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到科研院所发达、人才集聚的区域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发达区域的科研院所和人才在临汾设立分所和工作站;鼓励我市企业承接科研院所的发明和所使用技术的中试与生产,为临汾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我市产业创新发展。
(二)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要进一步夯实市场化组织保障机制,强化市场导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是优化创新服务组织体系。加快发展一批具有整合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能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定制化的开放共享科技服务网络,有效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开拓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相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支持企业探索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化路径,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各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创新领域协同共生的制度基础,实现产业链、创业链、资金链高效互动。完善新兴产业培育的制度保障,营造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实施适用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监管举措,形成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格局。三是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创新联盟运行机制,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模式,提升协同创新效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探索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四是改革科技项目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这方面太原市的经验做法可供借鉴。项目支持方式由前引导为主转变为后补助方式为主;资金拨付方式由市级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直接支付转变为市区联动转移支付为主。改革完善科技部门对科技研发工作的管理机制,促进主管部门职能从抓具体项目、具体事务性工作向谋战略、抓规划、出政策、强服务转变,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完善金融资本支持创新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研发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一是畅通科技企业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票市场上市直接融资;建立市场金融资本中心,支持引导资本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开展业务,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发展,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应用的投入力度。通过多元化筹措资金,满足科技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装备购置、并购重组等多样化融资需求。二是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搭建地方征信平台,加强区域征信互联互通。加快临汾智创城的建设,将其建成创新创业平台的标杆样板。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金融资源对接、会计法律顾问等服务,协助金融机构评估新兴技术和企业风险,促进各类资金向产学研用融合上配置。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县两级财政把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调整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重点围绕我市新兴产业集群的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财政投入的公共化水平;引入“第三方评估”和公告制度,提高财政投入的透明度。继续丰富和拓展“市长创新奖”,推动形成科技投入合理增长机制。
(四)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深入挖掘、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稳定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类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举措。突出“高精尖缺”引人才,瞄准“关键领域”育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型教育,加强本乡本土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从增加引进高层次人才渠道、简化人才引进手续、确保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完善科研人员利益共享机制、保障经费投入、引进人才团队、稳定人才队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抓紧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地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结合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人才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精细化的生活配套服务,打造能更好留住人才的宜居宜业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聚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人才评价、容错纠错等机制,营造能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发展环境,既不能把创新者、实干家的手脚捆绑住,又要能包容人才在科技创新上的冒险、试错,为科技创新释放源源不断的活力。着力解决人才评价制度、管理制度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等问题,不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