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视察调研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视察调研 >
关于在“三大板块”协同联动中全方位推动临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报告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2-11-17 10:24
工业是稳定我市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根据《政协临汾市委员会2022年度协商工作计划》的安排,市政协围绕全方位推动临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由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及有关方面人士,在发改、统计、工信、商务、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市直部门的有力支持协作下,深入我市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板块”部分县(市、区)、开发区及一些企业和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专题调研,联动各县(市、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同步开展调研活动,同时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题协商,形成调研报告24个,议政发言材料7份,经深入分析研讨,广泛凝聚共识,并经市政协五届二次常委会议协商讨论通过,形成如下建议报告。
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严峻挑战,临汾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动能转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产业底盘更加稳固。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从总量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增速位居全省第4,高于全国、全省8.5和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84.3亿元,同比增长49.9%,实现利润总额237.3亿元,同比增长71.4%;从开发区看,全市9家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投资完成67.4亿元,占全市比重53.2%,侯马、古县、安泽3家开发区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侯马开发区在全省56家县管工业类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开发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三大板块”协同联动,工业布局已显雏形。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从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到“三个百里”经济带,再到“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产业基础、产业布局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沿汾板块已形成以中信机电、华翔制造、汤荣机械制造等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以字节跳动、百度标注为代表的信创产业集群;沿黄板块天然气增储上产力度加大,风光发电已成集群态势,乡宁、蒲县煤炭产业、吉县天然气能源产业提速增效,大宁花卉、手套等清洁用能产业相继兴起;沿太岳板块已形成安泽、古县煤焦化循环产业园,浮山华润源网荷储低(零)碳智慧产业园、翼城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已开工建设,正在打开发展新空间、新格局。
(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始终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紧布局,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产业转型新动能支撑作用凸显,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煤矿绿色开采和智能化建设,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9%,加快建设钢铁铸造产业集聚区,全市钢铁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0%,排全省第二,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63.7%。新兴产业加速聚势赋能,加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侯马正大制管(二期)、华翔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等大项目建成投产;做大做强金属、碳基和前沿新材料,蓝宝石抛光液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28.0%、36.4%,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6.1和24.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四)项目投资量质齐升,发展支撑不断夯实。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类投资完成147.5亿元,同比增长29.8%,位居全省第三,工业投资完成126.8亿元,同比增长30.3%,占固投比重为46.0%,其中制造业投资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6.7%。项目谋划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共谋划项目1040个,总投资4243亿元,年度投资914亿元,是历年来谋划项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产业占比最高、质量最好的一年。资金争取成效明显,共协调争取专项债券37.2亿元、中央资金4.56亿元,通过政银企对接为重点项目签约金额142亿元。
(五)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数智赋能加快推进。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山西智创城NO.11启动投运;签约“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项目75项;临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集聚各行业专家导师111人,发布科技成果60条。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累计建成5G基站3446个,尧都、洪洞、曲沃、侯马、乡宁等地“5G+”行业应用试点多项新基建项目落地;晋南钢铁“5G+工业互联网”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工信部2021年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中煤王家岭智慧矿山、华翔智能制造、立恒钢铁生产信息化管理等项目加快实施。稳步推进“双创”工作,新认定省级星创天地4家,新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家、示范基地1家,侯马市被认定为全省创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新认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家。
二、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全方位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必须直面正视,持续发力,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解决问题、破解矛盾。
(一)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从工业内部看,今年上半年,煤焦冶电四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9.6%,“一煤独大”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1.12:98.88,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战新产业、高技术产业体量还偏小。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稳增长、调结构、优生态、保安全综合压力交织,转型发展和优化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县域经济看,部分县发展方式资源依赖度较高,产业链不长,煤炭加工焦多化少,冶金加工钢多材少,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依赖一两个工业企业,不利于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开发区建设看,部分开发区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还不够紧密,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足,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意识还不浓,“内卷”“同质”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发展县域经济、带动“三大板块”、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浮山开发区目前存在着经济总量小、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定位不完善、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开发区建设推进不快。
(二)产业接续不畅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板块和板块之间产业承接、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旧动能接续不够通畅的问题相互交织。沿汾板块焦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往沿太岳板块转移过程中,新的接续产业培育不足,“腾笼换鸟”过程中暂时出现产业空档期。比如,襄汾县焦化、钢铁部分企业搬迁停产后,2022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5%,比全市9.4%的增速低13.9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59亿元,增速-12.05%,比全市32.46%低44.5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17。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收入水平下滑,或将带来一定的就业、稳定等方面社会问题。沿太岳板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素配套水平还需提高,在承接焦化、钢铁等重工业时,不同程度出现用地指标、用水指标短缺的问题,新项目落地进度较慢。比如,安泽县龙头企业永鑫集团在承接沿汾板块焦化产能转移过程中,新建焦化项目需用地1500亩,超过了全县现存建设用地指标,项目落地较难。
(三)项目招引成效不高的问题影响发展后劲。全市开发区2021年以来六次“三个一批”项目中共有项目310个,总投资1002.9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608.71亿元;5-10亿项目26个,总投资170.19亿元,大项目、好项目总体偏少。从客观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企业预期转弱,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低迷,同时受资源整合、环保倒逼、产能压减、转型创新等因素制约,给项目招引带来了不利影响,加之我市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招引新兴产业存在一定困难。从主观看,受营商环境、部门协调、信息对称、专业化干部等因素影响,项目招引成效还不明显,大项目好项目仍然缺乏。本土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以商招商”的市场化运作还需大力加强。激励本土企业家再投资、再发展的办法还不多,往往政府急、企业不急,职能部门急、市场主体不急。
(四)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力度不大。一些地方和相关部门对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关注关心、帮扶支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还需常态化,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战略思维,求稳心态突出,新的企业家队伍后续力量和接力计划不足。专业人才引育不够。人才总量还需进一步增大,对企业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人才工作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结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全方位推动临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临汾作为一个资源型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在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和市第五次党代会“1355”战略,以“双城”建设为牵引,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三大板块”为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方位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全省第一方阵,续写临汾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一)坚持目标导向,理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和指导各板块、各县市区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依据。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高效率增长、高质量供给、高标准保护,体现为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建议从5个维度理清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一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的,设置体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指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改造,持续提升项目能效水平;持续加强企业生态环保建设,严格完成环保约束性指标目标。二是质量效率。要从关注企业规模和增长过程,转向关注增长结果和增长效益,设置体现全要素生产率、企业高成长性、盈利水平等情况的指标。比如,晋南钢铁集团虽然规模比较大,但主要产品是民用钢,企业的成长性和生产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创新开放。创新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设置体现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资本往来、贸易往来、营商环境的指标,引导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拳头产品,占据行业价值链和创新链高端位置。四是民生共享。设置体现就业吸附力、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指标,用来衡量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社会民生质量。五是安全稳定。坚持系统观念,设置安全生产、金融风险管控、疫情防控等指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风险防控这个最关键变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优化布局,理清“三大板块”产业定位。以“三大板块”为基本单元,以“三大战略”为重要方向,深化县域跨区联动和要素整合配置,进一步细分产业赛道,推动板块内重点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链互补、创新链互通、供应链协同的发展模式,以“三大板块”发展带动市域经济整体做大做优做强。一是大力实施沿汾转型核心区战略,培育壮大中部尧都、洪洞,南部曲沃、侯马“两个重要增长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数字产业、新业态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耦合,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核心引擎。二是大力实施沿黄高水平保护战略,全面整合优化做强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成气、风电、太阳能、抽水蓄能等能源产业,做好农旅结合、文旅融合文章,发展苹果、梨等特色果业及深加工业,重点推进晋西太德塬生态综合治理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黄河板块文旅综合开发等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是大力实施沿太岳低碳循环战略,加快布局先进焦化、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制定科学规划,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临浮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成链集群,理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煤炭行业以乡宁、蒲县为重点,大力推进“智能+”技术改造,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焦化行业以太岳板块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项目规模化和产品高端化为路径,重点推进安泽、古县三个大机焦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推进翼城闽光、安泽科鑫等下游化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推动初级加工规模化、中间链条特色化、终端产品精细化,打造“绿色焦化产业基地”。钢铁行业以沿汾板块、翼城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山西晋南钢铁集团为龙头,以曲沃通才、侯马建邦、襄汾中升等优势企业为重点,继续推进冶金设备的升级和冶炼技术的提升,大力推进钢结构的调整和钢产品质量提升,打造千亿级现代绿色钢铁铸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以沿汾板块为重点,充分发挥华翔、华德、平阳煤机等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依托精密铸造产业优势,布局培育壮大智能煤机装备制造、白色家电产业以及新能源汽配装备制造产业,引导领军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以沿汾板块、沿太岳板块为重点,依托传统产业基础优势,以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碳基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为重点,推动规模化、高端化、效益化发展,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医药以侯马、尧都、襄汾、安泽、吉县等为重点,以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为抓手,积极推进化学药制造高端化、中药加工现代化,加快培育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产业,重点推进安泽岳康全产业链、山西吉美本草及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等项目,改变“有原料无产品”的现状,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新能源以沿太岳板块、沿黄板块为重点,加快建设蒲县抽水蓄能电站等示范项目,一体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抽水蓄能项目,统筹提升发电、消纳和存储能力。数字经济抓住“两化联动”战略机遇,依托临汾开发区、尧都高新区,发挥好临汾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延伸布局建设县级数据中心,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主体,用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换道领跑”。一是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力度。要用足用好后发优势,在与临汾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上发力,聚焦煤机装备制造、煤化工下游产品延伸、氢冶炼、钢材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和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和研发力度。二是努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参与、系统集成,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深入研究把握国家重大政策取向,积极争取科技重大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发挥政府协调职能,争取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努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三是注重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坚持引才和育才并举、用才和留才并重,要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作为重点,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形成“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转化在临汾,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临汾”的异地聚才研发模式;要做好“向内挖潜”,积极发现和培育本土人才,特别是用好本地企业家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加强人才招引系列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坚持本地与外地人才待遇平等、晋升渠道通畅的原则,让更多本土及来临人才感受到临汾的拳拳盛意。
(五)坚持畅通循环,建立功能完备的流通体系。坚持适度超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循环。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要当好“先行官”。牢牢抓住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尧都机场改扩建、侯马到长治或临汾到晋城的高铁等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畅通“三大板块”内外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物流产业要打通“大动脉”。要充分发挥入选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海关、中欧班列、机场、铁路、公路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南方略、北龙马等物流园区,建设以流通设施为载体、流通要素和流通产业为中心、流通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流通循环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是要素配置要激发“核动力”。探索建立“三大板块”要素流动机制,推动建设用地、水、能耗指标等“卡脖子”要素跨板块流动,把“要素跟着项目走”落实落地落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完善政府调节和监管,引导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建议设立开发区专项债券和产业发展基金,深化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动“银税互动”良性循环发展。
(六)坚持精准发力,建立招商引资扩规提质机制。抓好项目谋划是重要的基础性、牵引性、持续性工作。要牢固树立“项目是第一支撑”的理念,在源头上发力,在谋划上提效,在机制上创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具备世界眼光、全国格局。树立产业链招商思维,以链主企业为依托,策划包装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链招商项目,瞄准相关行业的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进行招商引资,摒弃盲目承接东部梯度转移的高污染、低附加值落后项目的观念,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贡献大、辐射带动强的高端优质项目。二是深研国省战略谋划项目。认真研究国省重大战略,吃透精神,寻找红利,紧盯“鼓励、支持”等字眼,深挖项目谋划方向,要有跑的精神、争的勇气,做国家部委、省厅局的“常客”,经常性去跑项目、要项目、争资金,推动国省重大科技创新、新能源、交通物流、装备制造、大健康、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落地临汾。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招引项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当好“管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针对招引进来的项目和企业,市、县级层面要成立工作专班,全程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工作,解决所有项目落地投产过程中出现的“红灯”“梗阻”,相关优惠政策应给尽给,避免出现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企业外流、项目流产现象。四是强化以商招商落地项目要调动本土资本引项目,要优化发展环境,理直气壮地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充分激发本土企业家能动性,让本土企业家自发地去招商引资。
(七)坚持协同发展,建立“三大板块”联动机制。探索建立联动机制,是统筹“三大板块”协同发展,促进板块内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多元联动的重要支撑。一是建立政策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各板块内部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机制,将土地、环保、金融、投资、消费等政策与板块协同发展需要相结合,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符合板块协同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打破区划限制,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市级要建立苹果协会、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统筹用好区域品牌,抱团发展,提升区域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现象。三是建立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建立跨县域重大项目库,构建项目一体化谋划、服务、保障体系。沿汾板块重点推进汾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华翔智能科技产业园、中镇霍州景区开发等项目;沿黄板块重点推进晋西太德塬生态综合治理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黄河板块文旅综合开发等项目;沿太岳板块重点推进晋南钢铁翼城精品钢基地、临浮高速等项目。四是建立协同发展考核机制。对照“三大板块”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组织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客观评价板块协同发展成果,确保协同推动“三大板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八)坚持人岗匹配,建立干部队伍培育选拔机制。一是创新构建全链条干部选任机制。充分借鉴深圳市“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选拔体系,建立“事、岗、人、能”四维坐标评价体系,突出以“事例支撑”、用“数据说话”,在完整准确掌握“事”的基础上,全方位考察识别“事”上的“人”,使干部选拔任用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二是建立长效制度机制。县市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战略和思路要保持一贯性,党政“一把手”一旦频繁更替,势必会造成县市区发展政策难以坚持的问题,甚至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建议以制度保障为根本,强化换人不换思想、不换频道的理念,确保县市区发展具有延续性。三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经济思维。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经济泛在”的理念,精准把握“三新一高”的丰富内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三大板块”产业布局;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切实加强经济、科技、金融、数智等专业知识学习;及时学习最新方针政策,从中找思路、找办法,努力成为抓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上一篇: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建议报告
下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