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政协副主席蔡志强,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李江泽,襄汾县政协主席曹丽娟等委员反映:陶寺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于2021年12月开工,2022年11月14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安装工程及展陈相关工作,预计2023年10月开馆运营。
当前,陶寺遗址博物馆展陈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但由于多重原因,陶寺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流失在外,展品回归问题成为制约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襄汾县虽责成文物部门根据展陈大纲做好展品回归方案,协调相关工作,但由于县级文物部门资源、权限有限,展器展品回归进展十分缓慢。
一、出土文物主要由发掘单位保存。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配合单位为临汾市文物局,考古发掘所出器物经最初统一整理、修复,大多存入发掘单位,并未入藏当地文物部门。如,1989年曲舌头遗址出土器物现存山西大学考古系;2016年小王遗址出土器物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陶寺遗址内共出土各类器物5500余件,经前期调查,陶寺遗址出土器物现存主要单位分别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所、山西省博物院、临汾市博物馆,由于陶寺遗址多年来未能建成遗址博物馆,对出土器物没有展示需求,导致部分出土器物已列入其他相关博物馆的基本展陈,大部分重要器物难以回归入展陶寺遗址博物馆。
二、重要展品难以全部回归。陶寺遗址作为5000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支撑,“尧都平阳”由传说走向信史的考古实证,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有许多是唯一性的,如玉兽面、鼍鼓、铜铃、铜齿轮形器等。另如彩绘龙盘,仅出土4件,目前社科院存2件、山西省博物院展1件、临汾市博物馆展1件。目前,国内博物馆广泛兴建,各级博物馆亟需代表性器物提升展品品质,而出土代表性器物的稀缺,也导致了陶寺遗址重要展品难以全部回归。
三、博物馆展陈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原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于2017年编制完成,距今已隔5年之久,许多理念、方式都相对过时,襄汾县重新组织设计方、考古及博物馆相关专家多次研讨论证,从博物馆展陈主题、主线、定位、内容结构、展陈手段等方面,对展陈大纲进行补充修改,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提升展陈标准。
为此建议:
一、协调解决文物回归问题。国家文物局、中宣部成立相关小组、专班,统筹协调文物展品回归事宜。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中唯一一处未完成系统展示的遗址,陶寺遗址博物馆基本展陈的完成,是彰显中华文化,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展示平台,亟需国家层面给予协调、支持。
二、尽可能展示文物器具真品。陶寺遗址博物馆作为陶寺文化系统展示平台,出土地博物馆,除了一些对环境要求高的藏品需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外,其余展品应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真品,尤其是代表性器物,如彩绘龙盘、玉兽面、陶鼓、铜铃等出土于陶寺遗址的文物。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踊跃参与陶寺遗址文物及代表性实物的征集工作全面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三、进一步提升展陈设计标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数字赋能,运用大遗址保护前沿技术特别是科技手段,做到文物展示与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推动数字技术感观和展览陈列魅力互嵌共融,真正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增强遗址的可看性、观赏性,使展陈更完善、更全面、更吸引人,更好的展示陶寺遗址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