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政协常委、民革临汾市委副主委、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刘丽反映: 2023年国内旅游呈全面复苏态势,文旅产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注重旅游个体体验参与和文化融汇的人文体验型旅游呈现出旺盛发展态势。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舞台剧市场总体规模已经突破50亿元。从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出圈带动郑州中牟县戏剧幻城翻红,从我省《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戏剧表演的成功经验,从淄博烧烤爆火引发现象级旅游热,都充分说明挖掘开发人文体验型旅游资源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戏曲文化深深植根于临汾这片古老的沃土,我市地方戏曲历经千年的沉淀积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是临汾的文化传家宝,我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丰富多采,包括蒲剧、眉户剧、碗碗腔、道情等,都具有鲜明强烈的地方特色,蒲剧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深入挖掘开发利用好临汾这一宝贵文化资源,对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古都平阳非遗文化名片、推动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蒲剧表演和剧场经营模式主要依托梨园堂、平阳大剧院等大剧场,与文旅市场结合不紧密,远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蒲剧的表演形式结合现代休闲茶馆的形式,打造文旅融合小剧场,是推进文化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蒲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更好开发利用的重要路径、载体和现实选择。通过剧场“小而美”、剧目“短而精”的灵动活泼演绎,为蒲剧艺术提供展示舞台,让蒲剧走近人们的身边,增强美好观剧体验,充分展现蒲剧艺术魅力,填补市区人文旅游空白,扩大蒲剧美誉度和影响力,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体验旅游图景,真正叫响“梅花之乡”文化品牌,促进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我市文旅产业纵深发展。
为此建议:
一、统筹整合人才资源。高度重视蒲剧、眉户剧、道情等剧种人才资源的长期培养,着眼长远,真正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一批优秀的戏曲传承人,构建坚实有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由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整合市蒲剧院、眉户剧团、碗碗腔团、道情剧团“一院三团”及临汾文化艺术学校的戏曲表演人才,组织专门力量做实做精小剧场建设的戏曲选段、表演、创作等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小剧场“人才库”和专业演出队伍建设。同时,通过认真调研和深入研讨,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激励戏曲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空间。
二、推进项目立项开发。将建设蒲剧文旅融合小剧场纳入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和我市文旅开发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项目支撑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实施文旅融合小剧场建设。
三、合理规划布局场地。文旅融合小剧场的选址建议选在市区距离地标性建筑或景区较近的地方,如鼓楼、古城公园、尧庙、汾河公园等地周围,同时加强周边的配套文旅服务,利用网络流行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区内商业集中场所选择设置小剧场,普及推广蒲剧艺术,引导培育市民文化消费,叫响临汾戏曲文化品牌。同时应注意加强周边配套文旅服务,在小剧场经营和提供换装造型服务时要注重服务质量,以防“差评”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精心编选表演剧目。蒲剧表演选精不选多。要有“主打”意识,精选3-5段精彩小巧的折子戏,旋律朗朗上口、唱词易于理解、故事脍炙人口、表演精彩独特的片段重点打磨推广,利于传播和记忆,扩大蒲剧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传统蒲剧折子戏《挂画》中的翘子功,是蒲剧独有的特色,可重点宣传表演。另外,考虑到折子戏短小但不完整,外地游客可能对蒲剧唱词和故事背景不熟悉,小剧场可以配一名串场主持人,在每个折子戏开始之前对故事内容和特色戏功做简要介绍,便于游客了解和欣赏。
五、鼓励引导创新开发。相声团体“德云社”的成功让相声表演的受众群体同样关注到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等传统艺术;歌曲《说唱脸谱》以流行音乐的形式让“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广为人知。此类成功案例说明传统艺术不可故步自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恰当融合,可以让蒲剧保留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主流审美,从而不断焕发古老戏曲艺术的生机活力。
六、利用重大活动加大宣传。在我省即将举办的“溯源华夏 寻根山西”文化大典和其他吸引国内外目光的大型文旅活动中,精心策划组织,将我市的经典传统戏曲剧目表演纳入活动内容,有效扩大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展现我市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