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社情民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关于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4-08-08 08:47
市政协委员、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若瑾反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工作,高标准建设新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筹),全力支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升本,深化“省校合作”战略,有力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但与全国、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相比较,我市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高校数量偏少。临汾市目前拥有高等院校5所,从全国统计数据来看,截至到2022年5月份,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平均每个地市约有10所院校,而我市高校数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差距明显;从省内统计数据看,我市高校数量位居全省第六,处于中等靠后的位置,大幅落后于太原(38)、晋中(9)、运城(7)、长治(6)等地市。
二是办学层次不高。目前,我市仅有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筹)一所本科院校,其余四所均为专科。根据教育部独立学院转设要求和山西省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战略部署,师大现代文理学院拟转设为省属理工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山西电子科技学院,但至今没有转设成功,仍是一所第三批本科院校。
三是基础设施不优。长期以来,我市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占地面积小,基础设施老化、校舍面积尤其是教学、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不足的问题。以原山西师大临汾校区为例,主校区占地面积仅有500亩,校园内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均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建筑,同时由于校内学生宿舍不足,大量本科生居住在校外,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这也是学校外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师资力量不强。山西师大搬迁后,大批优质师资流出,给临汾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现有的山西管理职业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临汾学院等大专院校,其“双师素质”教师占比、学历构成、高级教师占比与省内其他地市同类型学校相比均没有明显优势。现代文理学院是依托原山西师大师资进行办学,建立独立且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还需一定时间,短期内难挑大梁。
五是生源差距明显。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临汾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临汾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共计1686人,毕业生2110人,而相邻的运城市2021年全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24636人,在校生71345人,毕业生15303人,数量差异十分明显。从生源质量来看,我市高等院校招聘大部分为第三批次本科及以下的专科层次,加上临汾作为四线城市,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有限,临汾高校招生分数普遍不高。
六是经费保障不足。根据2022山西高校经费投入情况,排在省内第一的高校为山西大学,预算经费高达24.19亿元,而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筹)仅有不到1亿元,相差数十倍。在省级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市级财政的支持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对临汾来说,2021年GDP、财政收入分别排在全省第6和第7位,仅能维持公共部门的日常开销,难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为此建议:
一、盘活现有资源,提升发展水平。要启动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专升本”工作,支持和推进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要集中优势资源,对于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发展优势的专业,进行主动停办和停招,从而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现有高校专业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让财力和物力资源更加集中。
二、科学规划谋发展,合理定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市修定《临汾市职业院校布局调整暨高校园区规划初步方案》,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全力推进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工作;助力山西电子科技学院(筹)建设应用型、特色化理工类本科院校,更好服务临汾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全力支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和升本工作:加快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省级重大实训基地项目落地。
三、共享高校资源,抱团发展。实现临汾本地高等院校的教学、教师等资源的共享,可以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发展出一所能够有临汾特色服务于临汾的特色学校。需要省政府和市政府牵线,召开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利用会议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高校积极参与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四、结合并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办出特色。要打造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品牌专业,提升地级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地级市产业结构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需求,聚焦白色家电、智能煤机、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推进现有铸造业向精密铸造、绿色铸造、高端铸造转型升级,在高职院校的设置、人才生源培养等方面突出特色发展,设置符合当地行业分布特点、生源情况特征的高等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