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社情民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推广县域老年病多病共治综合诊疗模式的建议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5-01-23 09:58
侯马市政协委员联络中心副主任华珍,侯马市政协委员、人民医院内镜室主任乔永芳、神内科主任王永红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总人口占比13.5%),“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老年人群数量迅速增加,医疗机构老年病诊疗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老年病治疗弱项短板明显。
一是老年人“多病共患”健康问题较为普遍。进入老年后,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全面衰退,整体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逐渐出现障碍,增加了老年人同时罹患心、脑、肺、肾、内分泌代谢等多种疾病的概率。如,老年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多种慢性病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医疗机构老年病诊疗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内(尤其中西部地区)专门针对老年病的市域设立专科医院、县域设置专门科室(或老年病床)、基层开设老年门诊的诊疗体系尚不健全。相对于传统“内外妇儿”分科诊疗模式,“多病共患”老年患者进入医院后,普遍依据主要病情表现被分流到各专科科室治疗。即便偶有院内“多学科会诊”,也仅针对住院患者。当各专科科室之间患者医疗信息、诊断过程相对独立时,常常会出现重复检查、多重用药、治疗方案相互矛盾等医源性问题,造成老年患者反复就医、多次住院仍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三是医保单病种结算加重患者负担。在目前较为普遍的医保单病种结算模式之下,由于“多病共患”老年患者往往综合病症较重,但符合单一疾病诊断的住院临床症状却不典型,导致很多老年病患者不能入院,或即使入院接受专科单一诊治,医保结算手续复杂。甚至出现因单病种结算需要,而多次住院诊疗和重复检查,无形中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
四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作用亟待加强。鉴于老年病病程长、多病共患、病情反复性等特点,以及部分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护理照料,往往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基层医疗机构扎根城市农村社区,若能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对节省县级医院病床资源、方便患者家庭等均会起到较好地辅助和支撑效果。
为此建议:
一、健全老年病诊疗体系,理顺老年病诊疗流程。重点推动老年病医院、科室、病床、门诊等诊疗体系在农村地区健全覆盖,发挥老年病专科诊治老年疾病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从规范老年病诊疗流程入手,针对老年病多病共患特点,制订涵盖多病种的老年人患者综合入院治疗临床路径,并针对性推动医保结算办法相应改革,切实提高老年患者诊治质量,提升患者看病就医满意度。
二、推广多学科协作、多病共治的老年病综合诊疗模式。在人民医院内部建立由老年病科牵头、多病共患涉及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诊疗模式,建立起患者检查结果医院内部各科室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患者综合评估、专家共同会诊、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全程化看护的老年病就医住院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老年病患者的身体机能,尽一切可能提高老年病患者的就医质量,发挥好各级医院老年病科在治疗老年病疾患方面的综合优势。
三、夯实基层医疗机构老年病诊疗能力,发挥县域医疗集团“医养结合”整体合力。针对老年病病程长、多病共患、病情反复、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充分发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对基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设施、诊疗能力的支持带动作用。通过专家下沉巡诊、基层服务带教、远程诊疗支持等综合举措,切实提高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急性期医疗、亚急性期医疗、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等老年医学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老年患者提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康复保健护理融为一体”的连续性健康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