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社情民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我省地热供暖发展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5-01-08 09:56
临汾市政协委员、山西法治报社记者袁慧芳,民建临汾市委会副主委朱云雷,隰县政协副主席刘俊平,古县政协秘书长贾华杰反映: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的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于山西的重大使命。11月30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西(运城)地热能利用推介活动,以“地热能高质量开发 助推能源转型升级”为主题,聚焦“双碳”目标下地热能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共话地热产业发展新趋势,共探地热能高效利用新路径,共谋地热项目新合作。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低碳、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山西省浅层地热能资估算年均可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18.28%。预期可制冷面积12.27亿平方米、供暖面积6.67亿平方米。其中,太原、忻州、晋中、大同、运城、朔州、长治和临汾8个市适合地源热泵的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约为4464平方公里,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约6.7亿平方米。加大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快发展地热能新兴产业,对调整优化我省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
2013年初,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深层地热能综合利用,为地热能这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发展,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新方式,今年3月,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各地也积极发展地热供暖。如临汾市隰县开展绿色地热能+替代燃煤锅炉清洁供热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将可循环、可再生的地热资源应用到供热事业中。每年可节约9396.85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74.5吨、二氧化硫110.8吨、氮氧化物190.5吨、烟尘224.6吨、固废2016吨,蹚出一条环保节能的集中供热新路子,既让千家万户“温暖过冬”,又能让“蓝天常在”。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新问题:
一是地热勘探程度不高。我省现有的地热勘察数据为2015年勘察获得数据,当时的地质调查工作比例尺依然为2015年标准1:5万,难以满足开采阶段的控制程度要求。而我省的供热面积连年增长,2020年为7.49亿立方米,2021年为7.48亿立方米,2022年8.3亿立方米,2023年仅太原供热面积便达到2.63亿立方米,勘探程度不高严重制约对地热应用的规划和实施,整体延后了煤炭能源供热更换为地热清洁能源的期限。
二是地热井开发数量少且分布不均。截止目前,我省地热井共有457眼,但开发利用了的仅为276眼,占地热井总数的60.39%。另外据前期勘探数据显示,我省太原、忻州、晋中、大同、运城、朔州、长治和临汾8个市为适合地源热泵的适宜区,但地热井分布却不均衡,如供热面积最大的太原市仅有48眼地热井,远低于运城的127眼,而长治的供热面积为全省前列,但地热井数量更是仅仅只有1眼,难以满足供热需求。
三是地热管理法规不健全。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9月下发了《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我省于2022年8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但至今未出台地热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对开发、管理、利用等行为形成有效监管,对地热供暖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利,同时易导致环保、安全等各类事故隐患发生。
四是政策支持不足。我省尚未针对地热能开发利用出台相应鼓励支持、优惠激励等政策,造成地热开发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如隰县中深层地热能替代锅炉1#能源岛集中供热项目,总投资金额1.2亿,全部由企业自筹,造成企业资金压力较大。
为此建议:
一、提升地热勘探精细度。发改部门加强规划引领,立足于“十四五”,结合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细致勘探地热在各市县分布,切实对全省地热资源进行详细评估,完全掌握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分布,为地热能充分开发利用做好前期保障。
二、提高地热井开发利用度。各地政府,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借鉴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县情的开发方式,如试点成功的“综改模式”、“忻州模式”、“运城模式”等,切实加快地热利用相关工程进度,提高地热井利用率。
三、增强法律法规完善度。人大部门开展相关法律调研,制定完善的开发、利用、管理等各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律,明确水资源与地热资源、取水与取热的边界和标准,完善地热矿业权出让登记,确保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秩序下规范运行,提前有效规避各类风险隐患。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各地政府部门,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激励制度,如税收补贴、发放低息贷款等,降低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提升地热开发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