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社情民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绿树常荫”引发生态失衡亟待重视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4-05-16 10:11
吉县政协主席李桂萍,吉县政协常委、农工党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谢海勇,汾西县工会主席要凯朝反映:我们国家气候自北向南共划分了5个气温带,1个高原气候区,每个气温带都孕育着丰富物种,衔接着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多年来为了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修复,各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论的指引下,纷纷出台造林、育林等系列政策,来丰富物种稳定生态平衡。
经多次调研发现:为了增强生态修复区感观效果,充分体现出“青山”,各地通过高密度种植油松、柏树等常青乔木,部分地区还选择外调大苗,让生态修复区常年绿树成荫。以吉县为例,林地总面积59805.3公顷,其中天然灌木林2768.3公顷,人工常绿乔木林20599公顷,占总覆盖面积35%以上;目前,初有规模的区域,“绿树常荫”已引发生态失衡之状,若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生物多样性战略可持续发展。
一、食物链无法有效衔接。由于油松等常青品种,树叶油质层较厚,不是大多数食草动物的食谱,大面积规划就相当于缩小其他食草动物的生存空间,本土部分野生动物被迫迁徙减少,小区域食物衔接链被人为割裂。
二、生态修复区内绿化立体面积减少。常青类乔木长势较强,种植密度过大时,将完全掠夺属地混栽的一些低矮灌木的阳光至止枯萎;常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层覆盖杂草等植被,让其难以正常生长,区域内物种逐步单一,固土保垣、绿化立体面积持续减少。
三、殃及经济林、大田作物的产值降低。生态区大量规划松柏类常青品种,区域内野鸡、野兔等食物链低端野生动物会被迫转移至相邻的经济林、大田作物中,因天敌较少,距离生活区近,极易泛滥成灾,大量啃食庄稼破坏经济林。以吉县为例,2022年玉米播种面积8.57万亩,因野生动物破坏绝收面积高达1000余亩,减产面积也突破5000余亩;松柏类树木产生的气味还会让鸟类和昆虫难以接受,波及经济林等经济作物难以自然授粉,病虫害防治成本增加。如柏树是苹果锈病的中间寄主,导致经济产值下降。
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属地生态修复规划。绿色生态体系要服务属地物种小循环,促进气温带物种大丰富及当地支柱产业等发展,将“绿水青山”理论由感官浅性认识传输到生活、生产中深度体验。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参照本区域生态链,结合地处温度带的物种资料,精准制定生态保护及修复政策,通过改善区域物种小循环,推动生态保护战略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不误、两促进”。
二、制定满足区域生物多样性发展需求的育林政策。重点以恢复本地物种为主,注重增加立体绿化面积;参照本地天然林物种分布实施多物种混栽、精管,缺啥补啥,丰富野生动物食谱。
三、规划缓冲林绿色生态带。现有的生态林与经济林、大田作物发生物种失衡时,在生态林周围人工种植一些灌木,矮化乔木等本地物种,逐步缓冲物种失衡,巩固生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