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汾市委员会网站!
社情民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解决山区县乡村农业全产业链利润低问题
文章来源:未知  编辑:政协信息中心 时间:2024-06-07 10:14
隰县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吴德平,县政协委员、黄土镇党委副书记师荣兴,侯马市政协委员、临汾市美年体检公司经理杨盛反映: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一要求既精准指出了农业发展的痛点,也指明了产业兴旺的着力点。农业农村部同步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发展一批省域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重点链。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于,控制方可以对从开始生产到最终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按照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产品规则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符合全产业链参与者利益的农业产业供应链。但大部分山区县,在政策施行后,却出现农村产业链利润低的新情况,导致出现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弱、对政策执行出现抵制的现象,主要原因为:
一是农户生产分散,总体收成不高。大部分山区县的农业产业链前端的农户多为分散经营,因缺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而无法对市场做出预期和把控,致使盲目生产现象普遍;分散经营的农户多以经验进行种植,缺乏科学的管理以及先进的种养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由于农户老龄化明显且素质较低,相比大量的科普宣传,更加注重实际利益的取得,散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不强且不愿接受甚至排斥签订书面合同,导致农业产业链在生产端的衔接十分困难。企业从散户收购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利于品牌的打造。在源头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就不能形成品牌+标准+规模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农业全产业链高级形态。以隰县玉露香梨生产为例,目前隰县玉露香梨栽植面积已发展到23万亩,理论讲2023年隰县玉露香梨果产量最少要达到1.2亿斤以上,但按照隰县果业局10月底统计信息显示,隰县玉露香梨2023年产量只有7900万斤(其中商品果6300万斤,次果1600万斤),而这一情况与近3年的情况基本不相上下。很明显,隰县玉露香梨生产已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与隰县当前的农户分散种植模式、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规范、玉露香梨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密不可分。
二是流通环节多,变现成本增加。山区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小商贩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很难实现高效对接,造成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现状。主要表现即是产业链不畅,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下,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产地批发、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等诸多环节。农产品流通环节越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越高。随着流通环节农产品层层加价,消费者不得不面临高昂的农产品价格,而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农产品中间商,特别是大中间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瓜分了最多的流通利润。这也可以看作是农产品流通中“中间笑、两头哭”的理论解释。近年来,网上时有“某某农产品市场价高的离谱”、“农民丰产却难丰收”这样的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状呢?抛去一部分市场因素外,主要还是产业链不畅,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下的原因。比如中药材种植这一产业,从药材收获到进入药厂制成药品,需要经过至少4个环节运输、交易等,每个环节都是药材“身价”翻倍的一个过程,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虽然近年来,一些药企也通过订单农业、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改变这一现状,但也只是从企业最大盈利的这一层面建立了一些产业链条,覆盖面及联农带动方面仍然欠缺。
三是消费者需求转变,获利难度增加。消费者是产业价值的源泉。近年来消费者不仅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也开始关注农业生产过程以及田园生活。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观,让农业全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收益的着眼点,从而带动产业整体价值体系的完善和增长。消费者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观看奇特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景观,他们希望在获得视觉震撼的同时,还能参与到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中,在参与中获得身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悦和智慧上的提升。由于现有业态大多形式单一、规模较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类型较少、档次也较低,使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导致这些农业新业态很难迎来回头客。如隰县陡坡乡(现属寨子乡)海棠果种植产业,该产业当时是陡坡乡重要产业之一,在时任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千亩种植基地、海棠果加工厂、农家乐等,并通过举办海棠果采摘节、骑行越野大赛、文旅研讨会等方式的大力宣传,初步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每年8月份果品初熟,全国各地客商蜂拥而至开始订货,果品价格逐年高升,老百姓收益颇丰,陡坡乡当时被称为“海棠小镇”。但该产业却极度依赖政府投入与宣传,随着政府投入、品牌建设宣传方面力度的减弱,相关引流活动的减少,海棠果种植产业的效益明显降低。
为此建议:
一是鼓励进行耕地规模化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户土地进行租赁整合,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实行企业化经营与专业化的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其次,应当对耕地流转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过去分散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规范的市场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最后,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经营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能够顺利的发展。相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逐步推进与共识程度的加深,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到新的升华与扩展。比如:可以建立“合作社+农户”的专业化全过程托管服务,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养、管、收、销全过程服务,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降低变现成本。乡镇农业企业在租赁整合土地后,一要在交易模式上创新,通过升级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和推行电子交易和综合服务平台,发展远期交易、订单交易、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进行直接交易,缩短交易环节;二要在管理模式上创新,企业应按照现代、高效、畅通、安全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与规模结构,打造集聚农产品现代交易、冷链仓储、深度分拣加工、现代物流配送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高交易效率;三要在功能上创新,搭建集市场展示、产品交易与文化体验融合为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并创新功能,如农产品品牌展示馆、农业文化体验、农产品直销、亲农集市、农产品创新孵化等,提高交易成功率。
三是融合产业发展,增加获利渠道。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总体要求中提出的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的总体要求,确定文化旅游与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乡村农业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产业链升级的一大重要方向。